明确党校定位彰显党校特色
十七大以来党校工作研究之二
党校的定位,决定党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办学思路、办学重点等重大问题,对党校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成败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党校不仅对“党校是什么”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党校干什么”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而且对“怎么办党校”有了清晰的思路。
对“党校是什么”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党校是什么”?是党校定位的认识问题,讲的是党校的属性、功能和作用。五年来,中央党校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深化对党校定位问题的探讨。
在党校定位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曾经赋予党校四大历史重任:一是加强马列主义教育,纯洁党的思想;二是消灭山头,纯洁党的组织;三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端正党的学风;四是铲除歪风,端正党的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校不经常办,党会受到损失。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党校的定位时说:“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是我们党的重要阵地,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也是交流党的工作经验的阵地,又是培训党的干部的重要阵地。”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继承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有了新认识、新表述。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习近平同志 2008年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他还指出“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
2008年,中央修订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在“党校是什么”问题上,以党内法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拓展了党校定位。明确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求各级党委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同时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
2010年,中央制定《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在这个大格局中,党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到国家行政学院开展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学校,主要轮训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正厅局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县(市)委书记,主要培训厅局级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中的省部级后备干部。在培训内容上,中央党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加强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
在“党校干什么”问题上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党校干什么”?是党校定位的实践问题,讲的是党校定位如何实现。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校围绕如何实现党校定位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强化”。
强化党校姓党功能。五年来,中央党校始终把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中央要求作为第一要务。校委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并努力把中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校各项工作中。中央党校把党的自身建设需求、党的事业发展需求作为第一需求,明确提出党校教育要从党和国家需求、干部队伍需求、岗位需求出发,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中央党校把坚持从严治校、维护党校形象作为第一责任。在学员管理方面,突出党性教育的地位和分量,不断根据班次和学制的变化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在党校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既注重经常性的党校姓党教育,也重视制度建设,构建贯彻党校姓党原则的长效机制。
强化干部教育功能。中央党校校委多次强调,干部培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年党校干部教育运行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党校优势的过程。中央党校注重发挥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优势,始终把理论武装、党性修养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强调绝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同时强调干部教育培训绝不可以忽视素质能力培训。为此,中央党校细化深化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推行了竞争上岗和项目制管理,举办了精品课评选活动,并且努力改革学习考核方式,提升党校教学水平。
强化思想库功能。近几年,中央党校努力建设一流的“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力求有效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为推进思想库建设,着手制定了《中央党校思想库建设方案》,同时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需要,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围绕党校科研管理进行了改革,先后制定了《中央党校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推动党校科研出精品、出人才,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署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杂志等国家重点报刊的文章数量,连续三年在全国七大中心排名第一。在“怎么办党校”问题上明确了思路“怎么办党校”问题,是“党校干什么”问题的实践延伸,讲的是办好党校的基本规律。近几年,中央党校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等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五年工作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始终坚持特色办校。党校的办校特色和优势,最重要的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根本要求是做到“三个适应、三个促进”。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突出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优势,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
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党校各项工作的质量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党校工作目标的关键。2010年以来,中央党校开展“一流学府”建设活动。其中,一流的教学是中心,一流的科研是基础,一流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保障,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流的校风学风是形象体现。根本目的是把最高学府办成质量水平更高、发挥作用更大的“一流学府”。
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校是党校学风、校风建设及校规校纪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途径。从严治校原则只有具体化为从严治校的制度、措施,贯穿于党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才能形成好的校风、学风。
始终坚持改革兴校。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是做好一切工作包括实现党校定位的动力。要按照近平同志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党校工作离不开人才队伍。人才强校是做好党校工作、实现党校定位的保障。任何时候各级党校都要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党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在提高党校队伍素质特别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执笔人:王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