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区情研究 发挥思想库作用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赵金荣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积极发挥基层党校思想库作用,以扎实的科研工作推动咨政工作不断上台阶,涌现出了一批对顺义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具有思想库作用的科研成果。仅2011年以来就有6项调研成果被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进入决策,参与撰写顺义区直部门各种发展规划8项,参与顺义区北小营镇农村社会管理“1+1+15”模式提炼,此模式成为北京市社会管理创新推广项目,承担市级以上课题6项,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校思想库的作用。
坚持“三为主三转变”,科研工作思路明确
一是科研课题以应用研究为主,课题选择上由“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顺义作为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新城之一,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课题研究广阔并具有代表性。近年来,顺义区委党校紧紧把握地域优势,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区情应用对策研究力度,科研课题以党史党建、公共管理、区域发展为重点方向,采取教师自选与领导安排相结合,正规课题申报和校级课题立项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积累研究经验,培养教师稳定的科研方向和持续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以往科研工作主要以教师个人零散研究为主的局面。二是研究内容以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科研组织上由单打独斗向联合攻关转变。科研内容紧密围绕顺义区“建设绿色国际港、打造航空中心核心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善于统筹社会资源实现借力、借势发展,善于统筹多个学科进行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科研中与北京市委党校、科研院所、区内研究单位共同协作、联合攻关,拿出了一批领导重视、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调研成果。在课题研究中既锻炼队伍、培养了人才,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研究领域以区域经济为主,科研职能发挥上由被动发展向主动服务转变。科研工作以顺义区作为临空经济产业聚集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作为重点,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潮,由以往的等、靠、要被动发展向主动服务转变。在部分班次中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在课题立项中向区情研究倾斜,建立与相关单位的研究协作关系,初步实现区情研究常态化,成果转化动态化,决策咨询能力较以往大幅提升。
坚持“三到位三优先”,搞好基础保障
一是机构到位,科研经费优先保障。工作中,逐步完善科研管理办公室、校级学术委员会和教研室科研工作职能,形成校党委统筹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科研室日常管理和服务、学术委员会学术评议、以教研室为科研主体的科研工作体制,明确职责任务。同时,加大对科研工作经费倾斜扶持力度,逐步提升立项课题、优秀成果奖励和日常科研经费保障,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工作积极性,从而带动优秀成果大量涌现。二是议事到位,教师工作环境优先改善。每年年初,新学期开始校党委都要召开全校科研工作会,专题规划年度科研工作思路和重点,每月召开科室月度工作协调会,及时推进包括科研在内的各方面工作,完善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加强立项课题管理和服务。在教师办公设备更新、网络优化、在线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各种软硬件保障和经费扶持,充分尊重和人文关怀,为教师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三是机制到位,教师学习培训优先安排。科研中,建立校领导挂帅、课题负责人牵头、课题组集体攻关的工作机制。制定并完善包括《科研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等科研管理体系。明确专兼职教师的年度科研工作任务,加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在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上,优先安排各种学习和培训,建立教师学历进修学费报销制度、分批次定期考察调研制度、高端学术交流和访问学者经费扶持制度、高校短期培训等制度,同时还建立专职教师年度培训学时标准,全面提升教师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优化“三个来源三个出口”,拓展工作格局
一是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中来,到职能部门中去。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定位,把区直机关、各委办局在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大量研究需求作为党校发挥思想库作用的巨大资源财富,积极发挥党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二是从干部培训需求中来,到党校课堂中去。一方面在培训班次中开展研究式教学,让学员带着课题来,拿着成果走,在培训中调研,在调研中解惑。另一方面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精选一批发展成果好、研究价值高、推广意义强的企业、村庄、社区和功能园区代表,设立由专职教师定点跟踪的教学研究基地,鼓励教师将基地的发展成果及时引入教育培训课堂。三是从基地研究中来,到理论创新中去。为教师积极搭建规范的科研平台,让教师在高端课题研究中与高手过招、向专家学习,通过“高来高走”的课题研究,锻炼提升教师紧密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和水平,带动科研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深入拓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